在那些被定义为“先锋”的音乐诞生之初,无疑都是独特而小众的,这些先锋音乐人奋力打破前人定义的桎梏,不断去尝试前所未有的表达。
实验,这个人们脑海中第一时间想起试管和科研的词语,当它和音乐组合在一起,却升腾起一种欣欣向荣打动人心的触动感。
本期我们带来的几位音乐人,用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活力和前卫视野突破常规想象,打开媒介的边界——勇于开拓者,定义这个世界。
摄影:李笑莹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音乐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传播最广、最为大众所触手可及的。流派、乐器、低吟浅唱,从我们的祖先在月光下举起火把载歌载舞开始,音乐便已诞生,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变化,先锋站在浪潮最高处,有些变成了被膜拜的经典,有些消失在长河之中。
本期选题 “未来先声” 访问了几位先锋音乐创作者——独立音乐人 Sarra 梁馨予一直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坚定踏在探寻路上;声音艺术家施金豆otay: onii 游走在不同领域的边缘,从古琴到肢体表演都能为她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华裔音乐人 Lucinda Chua 用首张专辑《YIAN》探索关于自由、离散和身份认同;视觉/声音艺术家 Timjune 以空灵的唱法引起关注,他向往纯粹安静的生活,并且将之融入自己的即兴创作。
施金豆演出现场
这些新颖的先锋音乐创作,或许它们并未走向大众,或许它们很快会被新的浪潮迭代,但在一切选择都指向稳定、考公考研考编卷到疯狂的当下,“尝试”、“实验”、“先锋”更显得尤为难得。
勇于开拓者,定义这个世界。
SARRA 梁馨予
人生是轨道
知道目的地后一直在路上
图片 Lei ting、小豆、Quark Studio
“人生是轨道”用来形容独立音乐人 SARRA 梁馨予也是贴切的,这并不意味她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与此相反,作为一个创作人,在灵感的神谕降临时她会用“猝不及防”来形容自己,为了创作熬夜通宵也成了家常便饭。那为什还要用“轨道”形容?或许是因为在起点时,就已经对目的地心知肚明。
学生时代,除了必要的活动之外她几乎24小时都浸泡在音乐里,用Coldplay的迷幻赤诚激荡与Amy Winehouse洒脱慵懒把自己包裹起来。这些音乐成为了她日后创作的灵感养分,是她在创作时下意识流露出灵气的一部分,也成了她需要时刻觉察克制的“创作惯性”。
在大大小小的音乐活动中崭露头角,让她被不少音乐节目的选角导演关注,其中包括当时在业内已经拥有难以撼动地位的《超级女声》。只是参赛后事情的走向不在她、也不在对接她的选角导演的预料之中。不管你是否了解那年的“超女”,但肯定对“别当复印机,你很牛吗?放下你的身段”、“别装了妹妹”这些互联网早期的迷因素材有所耳闻,而这一桥段的主角正是年仅19岁的 SARRA。
蝴蝶效应波及至前两个月,柯以敏与 SARRA时隔7年再次相遇并宣告和解,这个片段冲上了热搜。无论愤怒的网友如何“意难平”,如何揣测这个“和解”的真实性,这个风波基本算是划上了句点,但在 SARRA身上故事并没有完结。在那段对话中,观众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柯以敏的苛刻,SARRA 透过言语与情绪的铜墙铁壁过滤出了告诫与经验,“别做复印机”成为她在日后的持续创作中不断验证和闪回的真理。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事实是,除了网上广为流传的片段,当年柯以敏在现场还说了许多鼓励和肯定的话,并未掩饰对这位年轻唱作人的欣赏,也许是因为这样,SARRA才能更轻松地服下这剂苦口良药。
我逐渐意识到对于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完全的觉知,即完全地意识到自己的灵感从哪里来,我写的这句歌词它有谁的影响成分在里面,然后不断努力去摆脱这种创作惯性。
将《答案在风中飘》唱进诺贝尔奖的鲍勃·迪伦,曾在同名书籍中道出音乐创作的核心,在 SARRA 身上也能捕捉到:“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编辑——把思想提炼为本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艺术技巧蕴含在言外之意当中。俗话说,冰山之所以能够优雅地移动,是因为它的大部分都在海面之下。”
施金豆
游走在风格边缘,喉咙中酝酿能量
俄克拉荷马的TheSanctuary场馆,今年五月迎来一支特殊的乐队演出,此前TheSanctuary以各种亚文化和DIY音乐在underground乐迷中闻名,曾见证过数百支美国地下乐队的兴衰。而10月22日这晚,名为Elizabeth Colour Wheel的乐队登台,在几位高大白人乐手的前奏中,乐队主唱、身材娇小的海宁女孩施金豆开始演唱:声音婉转而高亢,爆发出与身体全然不符的巨大能量,让环绕的数十位西方乐迷陷入仿佛轮回于前世今生中的迷幻体验。
纽约乐评人写道:“她仿佛没有实体,声音空灵,直到身影再次走到场地中央。在表演的视频下面,一些听众评论:为数不多让我感动落泪的演出之一。”
个人音乐实验项目“otay:onii”则开始于2018年,相对于乐队项目而言,这一项目更加前卫与私人化,它是施金豆个人美学与世界观的凝聚,音乐风格将工业噪声,故障美学,中国民间文化和 emo表达结合一起,构成了处在众多边界之间的独立音乐风格。施金豆将自己的风格统称为实验,她将声音形容成泥巴,音符形容成支架,在喉咙中加以酝酿,最终赋予观察到的事物灵魂以实体,而音乐最终的归类交由听者,和她的创作意志无关。
上海的生活,让施金豆开始更加注重于探索更多音乐之外的艺术形式,此前一些不敢于挑战的事物,现在有更多的勇气去尝试。她开始尝试制作一些视觉,以导演和创意者的身份在2022年发布的《Undeciphered》MV中,施金豆以《神异经:西南荒经》兔子神为灵感,创作了一只黏稠、怪异的兔子精形象。
现在当我想在音乐里加一个大的噪音,我就会加入,不再会介意别人的想法或偏见。
在聆听“otay:onii”时,必须放下从音乐中寻找熟悉感,沉浸去感受她的想象力,无论是2021年发行的 《MINGMING》,还是今年的《梦之骇客》,都能从工业音乐中听到如东方传说般如梦似幻的纠缠,《虞美人》的感受尤其强烈。但于施金豆而言,她并没有刻意加入中国的音乐元素,音乐中那种现代西方跨越传统东方的边缘感,更多是自己身上东方文化的自然流露,当她将中文,东方哲学,神话传说融入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充满中式迷幻的音乐风格。在聆听过程中我听到一些类似古琴编钟的音色,施金豆解释,那些其实来自她在跳蚤市场淘很多那些失去历史身份记录的物件,把声音制作成乐器,缘分有多深,就会反映在音乐的力量上。
LUCINDA CHUA
生活不是一件单一的事情
留出空间让它生长
摄影 Grace Wang/造型 Matt King/裙 Roisin Pierce
很难有人会在看到这张专辑封面后不被深深吸引——一位形如波提切利笔触下的神秘女子,身后像清晨初雪的冰雕翅膀,坚固又脆弱欲滴。她置身于漆黑如夜的几何圆圈中,带着古老与现代混合的美感,思忖着她对世界、对生命、对自我的好奇、疑惑与期待,亦如第一次见到的Lucinda给我留下的清澈印象。
今年春天,4AD旗下的华裔音乐人Lucinda Chua发布了她的首张专辑《YIAN》,她用自己的家族名字“燕”,开启一场关于身份、血缘、自由、离散的忠实航行。
三岁的 Lucinda开始用铃木方法学习音乐,在父母弹奏的乐曲、Nina Simone(妮娜·西蒙妮)和 Otis Redding(奥蒂斯·雷丁)的旋律浸润中慢慢长大。十岁时,她搬到伦敦郊外的小镇米尔顿·凯恩斯,开始了大提琴的学习与演奏。她用获得的第一笔奖学金开始了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各种乐种的研究,英国组合Talk Talk《Laughing Stock》和《Spirit of Eden》两部专辑,如电影般的无痕流动的听觉盛宴,强烈地影响了Lucinda未来创作专辑的方式。
十几岁的Lucinda开始谱写属于自己的乐曲,创作给予了她孩提时代不曾获得过的自信和安慰,她不再畏惧因为东方血统而与众不同的“局外人”身份,在拒绝随波逐流的那一刻,音乐帮助Lucinda开始成为她自己。
与艺术家FKA Twigs巡回演出一年后,突如其来的新冠大流行取消了她所有工作,这段被迫静止的时光给了她持续向内探索的机会,追溯血脉中涌流不息的东亚叙事。签约4AD后,Lucinda选择和她具有相似多元背景的亚裔艺术家们一同合作,将创意母题延伸至哲学、自我、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中。
马来西亚华裔艺术家Tash Tung与她携手为首曲《Golden》创作了MV短片、Chantel Foo帮助她如何将中国古典舞蹈演变成含有扇子元素的现代编舞、加拿大华裔 Lydia Chan是专辑中的布景师。在与团队讨论《Golden》专辑视觉创意时,她创造了一个极具“留白”意蕴的概念:知识与思想就像她手捧的水晶球,当珍珠白的球体逐渐蜕化成黑色光域,这一片虚无的空洞象征着未知与未来。她将此比做自我与身份认同之间的隐喻,连接起远在东方的祖辈家人。
我想继续一直忠于自己,但我也想玩得开心,享受整个旅程。我认为在第一张专辑中,它把我带到了一些非常深刻的哲学领域,我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成长了很多。但另一方面,我已经准备好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和享受乐趣。我认为做事情时保持乐趣是很重要的。否则,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这段静默的时光使她开始发觉,生活从不是一件单一的事情,给予它留白的空间,生活可以自己生长出预想之外的未至之境。Lucinda非常确定,这段虔敬向往的文化迁徙旅程,将伴随她全部余生。
Timjune
追随呼吸,即兴奏唱
当漫步在埃斯波空无一人的教堂、海门林纳的古堡、芬兰堡小岛联通大海的隧道,甚至是赫尔辛基的公交站台,你或许会听到来自艺术家Tianjun Li (Timjune) 空灵的吟唱。作为活跃在北欧的视觉/声音艺术家,他创造出与这片土地气质同出一辙的作品,以沉浸而深邃的诗意探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冰岛音乐家Ólafur Arnalds最近的柏林特别展演上,Timjune带去了他的声音-摄影作“Today, Tomorrow, and the Tales from the Wind”。由十多张照片组成的同名摄影系列,记录了他在中国和芬兰生活过的地方,自然生活和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其中被定格,通过重叠和双重曝光成为视觉隐喻,即兴的人声演唱则层层堆叠,把自己置身于森林或海,录制海浪、鸟类或者石头碰撞的声音作为项目的主要乐器。影像与声音交织,塑造出一个短暂而易碎的乌托邦,在这个作品的外部,则是人类纪的语境下愈演愈烈的去森林化浪潮。
Timjune作品
《Today, Tomorrow,and the Tales from theWind:
Ancient Stone,Snowy Forest, and thePattern of the FrozenWater》
摄影,2023
如何与自然展开对话?
Timjune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我会在即兴表演的时候幻想自己作为代表着人类的个体,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然后用声音去模仿鸟类的叫声,呼应自然的频率和自然之声音的声场。”诗歌源于声音,而声音则来自呼吸,语言的意义因呼吸而产生。
我觉得在即兴拍摄的当下,我与拍摄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的连接,以及与环境和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用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当下状态并进行自我表达的工具。
聆听 Timjune的歌声,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即兴演唱是一种与生活路径和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自由表达。在社交媒体上,Timjune持续发布名为“Singing Walk Project”的视频内容,这是他长期进行中的即兴演唱项目。“我有个习惯,当我自己独自走在一条隧道或是山谷之中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自然声场会有一个特别好的回声效果。这个时候当我去讲话或者唱歌,会感觉自己的声音在空间里不断回荡。”
第一次试图记录下这样的即兴演唱时,他正走在一条空荡荡的水泥隧道,隧道的尽头直直地通向大海。当歌声响起,在空间四面八方碰撞,最终汇入大海洋洋的浪涛中。在那一条条每日通勤的熟悉道路上,演唱的灵感总是不期而至,“其实也是一种我自己去和这个环境连接的方式。”
诗歌、自然,以及不间断旅行中偶遇的人和事,激发着Timjune即兴的表达,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他用歌声与人们建立起跨越年龄和文化背景的情谊,真挚的情感通过音乐被传递和感受,成为终身难忘的宝贵回忆。
更多内容详见
《周末画报LIVE》1300期
监制-Carrie Cao
编辑-子秋
撰文-丁玲玲、黑手、JUJU、Elsie
封面创作-Timjune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